应象点雪汇(中医专业交流)
求原文,求真意,求原意——应象中医论坛第九次临床经验点雪汇剪影
2014年4月16日晚上,在上海应象中医学堂,邢斌医师综合近年来自己对《伤寒论》的研究和运用新见,为济济一堂的中医专业工作者和学生,做了《<伤寒论>的作者是张仲景吗?》的讲座。
邢医师先请大家仔细阅读《伤寒论》的数条条文,问大家是否有什么问题。在他的启发下,果然觉得条文的逻辑或者语气总有点不一致,最明显的莫过于“疑非仲景方”五个字。这在通行本的《伤寒论》中都是作为正文出现,但明显不可能是仲景本人的笔调。因此推导出第一个结论,通行本《伤寒论》中的一部分条文很可能是后世医家的注解心得。因此邢医师认为,作为中医医师,要增强个人的国学修养,在阅读古代医书的时候,首先要对文献进行研究,找出真正的原文。没有可靠的原文,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原文。
因此邢医师向大家推荐日本康平本的《伤寒论》。康平本的最大特色一是有原文、准原文、追文的区别,二是条文中有嵌注和傍注。康平本的这两个特点,使它教好地保留了《伤寒论》的古貌。
说到古书的古貌,原来古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、“长时段”演变的过程。古人没有著作权的概念,又不嫌弃后人之词杂入前人著述,印刷术不如现在的方便,因此在誊抄流传的时候,把后人的附注等一并作为正文抄写了。透过康平本的《伤寒论》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作为一本古书,是如何动态发展而成现代通行本的样子的。这一“古书通例”的规律对于我们学习古书非常重要。这是邢医师要告诉我们的第二个结论。
由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到,《伤寒论》并非张仲景一人所作。根据仲景原序和一些历史典籍的研究,邢医师认为,在仲景之前就存在《伤寒论》原始文本,仲景和叔和都是后期作者之一。仲景虽医术高明,但在伤寒方面缺乏经验,因此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学习了原始文本的“伤寒论”,并以其原来的医术融合,编集整理出了《伤寒论》。这是邢医师的第三个结论。
最后,邢医师以自己临床上运用伤寒论方治疗经验来鼓励大家相信《伤寒论》的临床价值,首先敢于依样画葫芦地照搬,在这个基础上勤于思考,临证发挥。要做一个好医生,不仅需要学习中医典籍,更重要的是立足临床,博学多记,贯通古今。
不管《伤寒论》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张仲景,从邢医师精心准备的讲座中,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医师严谨的治学态度,虽然邢医师说,在古医书的学习中,对文本,要求真文,明真义;对医理,应求原意,求真意。其实这也折射出医师为理想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。中医要发展,是每一个中医人甚至是中国人的事,让我们尽自己所能!